我们崇尚安心食材和健康的烹饪方式,当在超市货架上看到金灿灿的一片“油” 到底该怎么选呢?食用油并非“调味品”它提供了能量,传送了维生素,并在不少维持正常代谢功能中必不可少。面对这么重要的“人生伴侣”,春播买手们从餐桌健康饮食出发,为大家找到真正营养丰富, 安心健康的食用油。

1.jpg

调和油大多不标明 配方比例

细心的消费者可能会发现调和油配料并未标明具体占比。尽管一些品牌调和油标签上有配比数字或者有“黄金配比”等字样,不过对于这些食用油配料究竟在所购产品中的比例是多少,消费者并不知情。我国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预包装食品中各种配料应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一一排列。

用贵油品冠名吸引消费者

市场上多数调和油的品牌标签上的配料表第一位都是大豆油,显然,上述调和油基本上都是大豆油为主。但各种调和油名称却是五花八门,比如“橄榄原香食用调和油”,橄榄油在配料表均不是位列第一位。像橄榄油、葵花籽油等价格相对高的油种在调和油中的含量普遍少,但是企业却都用这些油种冠名,甚至不到1%也敢冠名。

什么油兑了多少很难检测

调和油一旦勾兑完成,要通过检测仪器来分辨出添加了什么油、成分是多少,难度非常大。由于各种油的脂肪酸结构组成差别并不那么明显,所以对调和油只能检测出特定油种有还是没有,具体比例很难检测。

2.jpg


现在市面上常见的植物油制作工艺主要分为“化学浸出”和“物理压榨”。

3.jpg

物理压榨油:生产工艺上要求原料要精选,油料经去杂、去石后进行破碎、蒸炒、挤压,让油脂从油料中分离出来,机榨过程中添加炒籽,经榨机榨制后,采用高科技天然过滤提纯技术而制成。

 浸出油:是采用溶剂油(六号轻汽油)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进行高温提取,经过“六脱”工艺(即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加工而成。由于经过多道化学处理,油脂中的部分天然营养成分被破坏,且有溶剂残留。浸出工艺无法保证油品的纯天然无污染,且营养成分大打折扣。

4.jpg

食用油属于预包装食品,应遵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其次,各油种对应的食用油国家标准,比如花生油、菜籽油、大豆油等,对标签都有专门条款。按这两方面的国家标准规定,标示内容包括:

食品名称、产品标准代号、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配料表、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净含量和规格。 

Cv4IdVehVjGAfoOaAAsFuq6RQMU131.jpg

营养成分表是一张方框表格,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分别为营养成分名称、含量值、占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营养成分必须标示五种核心营养素,即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元素。核心营养素的字体要求比其他成分醒目。其他标示成分可以包括:脂肪酸、胆固醇、维生素等。

食用油最主要营养成分就是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而脂肪酸种类含量是植物油和动物油最大的分水岭

脂肪酸主要包含三类:

·         饱和脂肪酸:以动物油脂为主,还有来自热带的椰子油,常温下会凝固

·         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为主,常温下保持液态

·         单元不饱和脂肪酸:橄榄油、菜籽油、花生油等的油脂主要成分


5.jpg

相比三级油和四级油,一级油和二级油的优点的确不少,它们烟点高,杂质少,有害成分低,炒菜时冒出的油烟也比较小。然而,正因为精炼的程度高,它们的营养流失得也比较多,香味往往也不如三级油和四级油浓郁。

一级有一级的短处,四级有四级的长处。我们买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就行了。我们也可以用一级油和二级油炒菜,用三级油或四级油做那些不需要高温爆炒的菜,各取它们的长处。

_L9B1635.jpg

6.jpg

常吃猪牛羊肉的人:已经从膳食中得到了大量的动物脂肪,尽量别再吃动物油了。可以适当吃些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如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等。

肉吃得少的人:偶尔可以用动物油烹调,比如把炖排骨的浮油,放凉后捞出来煮冬瓜等。

素食主义者:平时吃得欧米伽6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太大,而饱和脂肪摄入太少,可以选择单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茶籽油、橄榄油等,以及含有一定量饱和脂肪酸的花生油、米糠油等,加上少量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亚麻籽油。

常吃豆制品的人: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的很充分,就没必要常用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做菜了,可以换成橄榄油、茶籽油、花生油、米糠油等含更多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油。平时花生吃得比较多的人,可以适当避开花生油。